8.旧县
在旧县的码头上岸,沿单车道的水泥路步行不到10分钟,即到旧县。只是日头正烈,一路无遮无挡,走得人焦渴难耐。
田园风光便也由此展现。天空、云朵、山树、田地,当我置身其中,才知自古以来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田园生活,原是这般清逸富韵。
路边的稻田里,两个人正在躬身插秧。这让生长于北方的我们分外好奇。细细的秧苗间隔排列,而旁边的田里已割掉一茬稻谷,再远处,则是未熟的青绿,足见这里土地的肥沃。
远远地,窥见旧县古旧房屋的一角。
去旧县的老根饭店吃饭,其实是可以打电话请主人来接的。突突响的三轮摩托车,三两分钟即可抵达。可我们偏偏选了步行前往,想要在村中走走,拾取些随意的生活景致。
沿大路走不远,有老根饭店的指示牌,顺右手的村中小路直下,蜿蜒可至。眼前的风光多了许多置身近邻的情致。稻田绿得心怡,青山化作点缀,要人觉得住在这里每日荷锄劳作都是游历一般。
事实当然不可能如此,各行各业辛苦自知。只是我们蛰居城市小小一隅,心性不免狭隘,远不如农家天高地阔的宽厚胸臆。
路边的水渠里有小鸭闲游,村中也多鱼塘,澄清碧绿,仿佛自家的湖光山色,不用设计,不拘一格。
村中多植黄皮树,正是成熟的季节,一串串的黄皮宛如大串的葡萄,垂挂树枝,压得枝头都弯了腰。
旧县其实不是县,如今只是村名。旧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,原名仙桂村。公元621年,唐朝曾在旧县村旁设立“归义县”,后归阳朔县。
旧县多明清时候的古建筑,高大庄重,青砖黛瓦,挑檐林立,配上背景凤冠山,气势仍在。抗日将领黎行恕的故居就在此,其为原46军军长。雕窗画栋,马头墙,一座座深宅大院各守故事,在历史的长河中巍巍屹立。
还有些建国后的红色标语,依稀能辨。历史仿佛从未走远,在各个角落,都能发现它存在留下的种种痕迹。
这样走走逛逛,不过20分钟就到老根饭店。上二楼,挑了靠窗的座位。窗外风光正好,绿树掩映后的田地,绿黄相间,房屋树木之后的山岭延绵,峰头各异。只是天空中飘来一阵乌云,教人对后面的行程好不担心。
点了豆角回锅肉、烧豆腐和地瓜苗,味道不错。尤其是地瓜苗,还带着地头的新鲜气味。店家上了桂花茶,香甜味便在桌边飘散。
透过二楼走道的窗台,得以一窥邻家内院。小而质朴,黄色的砖墙如同时光晕染,带着浓浓的旧味,教人仿佛回到了旧时光,回到了小时候在老家土屋畔玩耍的那一刻。
放眼望去,青瓦重重,却又截然不同了。
楼下,老根饭店的主人——老根,正在摆摊卖些农家特产。经不住桂花茶的诱惑,买了一瓶蜂蜜桂花茶。想想不够,又买了一袋晒干的金桂与丹桂花,一袋野菊花,带回家去慢慢回味。
老根很是健谈,也很细心,将金桂与丹桂花如何调制蜂蜜桂花茶的方子写在小纸条上,一并送上。他家也可租自行车,于是租了两辆变速山地车,打算一路骑回阳朔。
黎氏宗祠高大敞阔,虽然墙体与木柱皆有旧损,但丝毫不影响其百年来的庄重。据说宗祠重建于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而门口悬挂的“进士”、“武魁”、“文魁”牌匾,则为清嘉庆与光绪年间所颁发。
廊檐下的雕花仍在,门里门外坐着些闲适的老人,兼卖些茶饮。并不觉得突兀,相较那些商业利益驱动修建的仿古建筑,这里更为质朴真实。
村中小道甚是清幽,青石铺就的小路与围墙,树干,杂草,还有散养的鸡,一切便是生活的常态。
路边的一些房屋依然荒废,杂草蔓进院落,又蔓上墙头、屋顶。这样秀美的田园之地,荒弃的这些房子教人不胜唏嘘。
穿过黄皮树果实累累的村中小道,穿过土黄色氤氲的古旧时光,我们要开始下一段路程。离开水道,去体味山间田间的青葱乐趣。
那些旧房子就留在记忆了罢。一级,两级,三级的条石台阶,褪色的木门,门神分立,艳丽的色彩将一切衬托得更旧。经年的墙皮剥落,经年的青瓦摞列,甚至门口堆砌的砖石。我不知道这一户是否还住着人家,我只感念生活教会我体味“旧”。我在这处处的“旧”中反复穿越,忽然对“新”减少了兴趣。
常用的词语里都是“喜新厌旧”、“旧貌新颜”、“辞旧迎新”,仿佛“旧”之一去,美好便随即而来。孰不知“旧”是旧物,是历史,是记忆,是曾经的欢愉满满,是岁月的刻画重重。面对“旧”,可以更妥帖,可以更安然,可以在一番风雨之后灿然回味,可以在万象更新之时默然自醒。
不用在生活和物质之中要求常新追新,有时念旧恋旧也会更为满足安逸。
评论